Hello,大家好,我是豆芽妈妈。
当今社会,“姥姥带娃”成为一种普遍现象。相较于婆媳关系,母女之间育儿观念冲突较少,沟通更直接,家庭矛盾会少很多。
很多生了娃的职场女性,在产假结束后,会首先想到自己的妈妈,请求帮忙带娃;而姥姥如果有闲有精力,也会主动上门帮这个忙。
不得不说,现在的娃真难养,不似以前随便“散养”即可;带大一个孩子、费心费力,从呱呱落地的小婴儿到生活学习上可以自给自足,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把娃带上中学住校后,姥姥也算完成了任务,回到原来自己居住的地方,退出外孙的生活。
离娘家近的,宝妈可以经常带娃经常回家看看姥姥,加深祖孙之间的情感连接,如果是相隔千百公里,一年回去的次数也是寥寥可数。
渐渐地,孩子和姥姥之间的连接就会弱很多,之前看过一篇文章《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爱去姥姥家》,大概讲得就是这方面的内容,在世俗的眼光中,奶奶是亲的,姥姥是疏的,亲疏有别、对待不同。
展开剩余85%其实,姥姥和奶奶作为孩子的长辈,因为亲缘选择,行为上都会本能对孩子更加宠爱,大人也应该正确教导,多创造和他们轻松愉快的相处机会。
一、“姥姥带大我,凭什么让我孝顺奶奶?”
好友丽丽给我讲了自家发生的一件真事,听后也挺让人唏嘘感慨的。
丽丽从想要二胎到付诸行动,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,原因是一直上班的她,没有时间一直陪伴孩子。
虽然她是和公婆一起住的,但是前几年婆婆因为生病瘫痪在床,都无法自理,公公不仅要忙地里的庄稼,还要伺候老伴,完全脱不开身。
丽丽看着国家政策全面放开,周围人纷纷加入二三胎的行列,自己也能享受一系列产假、津贴等优惠政策,主要想着一个孩子太孤单,老公家也就一个男孩,家丁不旺,她想给大宝多一个玩伴。
于是,思前想后,她还是鼓起勇气付诸行动。半年的产假结束后,她就把女儿送到几百里开外的亲妈家,让妈妈全权帮忙照顾孩子,她每周末有空就去看孩子。
就这样,娃被妈妈精心带大3岁,养得非常好,懂礼貌、不挑食,聪明伶俐,和姥姥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后来孩子跟随丽丽回到自己的家,她还哭过好几次呢,逢年过节也是吵着要回老家看姥姥。
小孩子的感情很简单,谁对她好她就喜欢和谁在一起。因为奶奶没怎么管过她,所以她也不经常去奶奶屋里去找她玩。
有一次节假日前夕,丽丽在收拾行李,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带孩子回娘家,小宝高兴得很,欢呼:又可以见姥姥了,真想姥姥了。
一旁的爸爸听到了,却纠正女儿的说法:宝贝,奶奶才是你最亲的人,你应该最喜欢奶奶,等你长大了,也要多孝顺孝顺奶奶。
小宝听言不解地问:为什么啊,姥姥把我养大的,我就最喜欢姥姥了,我不孝顺奶奶。
童年无忌,听者却有心,这话听到爸爸和奶奶的耳朵里,真不是滋味。
但是,殊不知,刚才老公的一番话,丽丽听来,也是心里十分不舒服。
二、一句话引发的深思
其实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,爸爸、妈妈来自不同的家庭,明显会对自己一方的父母更在意些,也会无意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想法。
一位宝妈说,孩子小时候给娃读绘本,里面涉及到奶奶的词,她都会自动换成“姥姥”,因为自己讨厌婆婆,所以也不想让孩子和奶奶建立多深的感情。
人的情感都是非常主观,上述爸爸有那种反应也很正常,但是他的观点 "姥姥是外人,奶奶是自家人,要多孝顺奶奶"这句话,却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。
第一,父权思维的隐性偏见
说到底,爸爸能够这样说,还是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在作祟。
在旧社会,女性出嫁后被视为"夫家的人",而娘家人包括姥姥则被归为"亲戚"而非"家人"。
现在社会,不存在谁嫁到谁家,谁娶了谁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而家庭也独立的家庭,如果坚持认为“奶奶应该比姥姥更亲”,相当于默认“父系家族比母系家族更重要”,这是对母亲一方的不公平。
第二,没正视姥姥的付出
因为现在女性在家里越来越有话语权,因此谁帮忙带孩子基本上都是妈妈说了算。
身边就有很多独生女的家庭,都是早早的让姥姥过来帮忙照顾娃,丈夫看似同意,其实也是一种无奈,他也希望自己的妈妈能过来帮忙,自己就可以少干点家务、省很多心。
有些爸爸会认为“姥姥愿意过来带外孙”是她自愿的事,而缺少了感恩之心,甚至会教育孩子“应该更孝顺奶奶”,其实是对孩子变相进行一种 "情感剥削"——让付出更多的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。
第三,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
孩子心中有杆秤,他们的判断很简单,谁对我好,我就该对谁好。
那些小时候被姥姥抚养大的孩子,和姥姥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关系,姥姥的喂饭、陪伴、安抚等日常照料非常具象,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这时候如果爸爸以“孝道”来要求孩子对待奶奶,本身孩子是无法理解的,自然会非常困惑。
像这种情感忽视、情感绑架的方法,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,孩子就会产生认知失调,对亲情关系感到困惑和抵触。
三、面对疑问,家长这样回答更好
对于孩子的疑问:为什么要孝顺奶奶,为什么要对奶奶好,而明明是姥姥把我养大?
反之,如果妈妈也遇到孩子诸如此类的问题,当孩子想不明白,家长的回答既要尊重事实,又要 引导孩子理解家庭关系的复杂性,同时避免强化不公平的传统观念。
第一, 承认事实,解释不同形式的爱
家长首先要表现出同理心,认可孩子的感受和观点,比如说“姥姥带大你确实很辛苦,你应该好好对她”;
给孩子解释"不同亲人可能有不同的爱的方式":
奶奶因为有事没能像姥姥那样陪你,但是她也非常爱你的,经常打电话关心你的情况,奶奶也是我们的家人,也值得我们好好对待。
第二,引导孩子思考,孝顺的真正意义
家长不要强迫要求孩子必须行驶孝道之类,会引起孩子的反感;
而是让孩子思考,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?孝顺的表达方式不同,比如说陪伴、聊天、捶背、给讲故事,形式多样,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,就是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心意,而且要发自真心、真诚以待。
第三,以身作则、主动示范
有时候,父母光给孩子光讲道理也没啥用,还是要以身示范,做好榜样带头作用。
平日没事多带孩子去奶奶家、姥姥家串串门,给老人家买点喜爱吃的食物,带他们出去散散步、聊聊天,孩子也会在大人的影响下和镜像神经元的学习下,习得孝顺的真谛,和祖辈建立好的互动关系。
你认为文中爸爸要求孩子要更孝顺奶奶这种做法合理吗?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第二期#
发布于:河南省牛配资-牛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之家门户-短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