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化报记者 宾阳 通讯员 莫曲
盛夏7月,广西南宁星湖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内,清亮悠扬的刘三姐歌谣徐徐传来,“民族瑰宝 千年记忆——刘三姐文化档案展”(简称“刘三姐文化展”)正在这里展出。
刘三姐被誉为“岭南歌仙”,其传说在广西广为流传,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文化符号。千百年来,“歌仙刘三姐”的故事穿越时光,在山水间回荡、在歌谣里传唱,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、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。
走进展厅,剧本手稿、古籍文献、文件、照片、书籍、报刊、影像资料等珍贵档案,静静地向市民、游客展示着刘三姐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与内涵,多维视角阐述刘三姐文化的起源、发展与繁荣,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永恒的艺术魅力。“展览围绕刘三姐文化,精选300多件珍贵的档案文献史料,系统梳理刘三姐文化的传承脉络。刘三姐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蒋宏灵说。
展品中,有近百件文献资料是首次亮相,包括彩调剧《刘三姐》剧本第一方案原稿、1960年5月胡志明在南宁观看歌剧《刘三姐》后与演员合影照片、1963年原文化部批复同意向印度尼西亚华侨提供《刘三姐》有关资料的档案,以及1986年广西原文化厅关于日本剧团申请上演《刘三姐》的处理意见等,清晰记录了刘三姐文化走向世界的足迹。此外,清代文献记载的刘三妹对歌化石故事、1960年广西刘三姐文艺会演节目单等展品,也让观众近距离触摸刘三姐文化历史脉络。这些珍贵的文献大部分为民间收藏家捐赠。
“不管是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刘三姐对真善美的追求,都是人心所向。”刘三姐文化收藏与研究学者谢中国为此次展览提供了200多件展品,并积极参与展览筹备工作。他表示,刘三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从口头传唱升华为民族符号,在于其植根于广西的山水之间,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情怀。“这200多件展品是我从收藏的6000多件刘三姐文化藏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。广西从政府层面推动建设刘三姐文化档案,是很有意义的事情。”谢中国说。
与谢中国一样,何振强也是刘三姐文化的民间收藏者和研究者,他为此次展览捐赠了剧本、剧照等珍贵文献资料。何振强表示,他在研究刘三姐文化的过程中意识到,几乎没有文博场馆形成系统的、成规模的刘三姐文化展。“我经常来档案馆里查资料,这里的软件、硬件设施都很好,为什么不办一个刘三姐文化展呢?”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的支持,并由此开始了刘三姐文化展的筹备工作。
刘三姐文化展开展以来,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还组织举办了多次专家座谈会,深入探讨刘三姐文化档案建立的时代价值与意义,推动具有中国特色、体现中国精神、蕴藏中国智慧的刘三姐文化更好地走进学校、机关、社区。下一步,该馆将加大档案开放力度,不断丰富刘三姐文化档案展陈内容,加大与学校等机构的合作力度,同时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,提升档案利用与传播效果,讲好刘三姐这一源于广西的中国故事。
牛配资-牛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之家门户-短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